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学园地 -> 业外作品

龙亭观菊小记

  发布时间:2009-11-26 16:43:56


    郑州市文联第二十届文学笔会,正赶上开封第二十七届菊展,不知是巧合,还是有意的安排。

    10月31日下午,笔会安排到开封看菊展,大家吃过午饭,便早早地上了旅游大巴。半个多小时的车程,与会者一行50人便来到龙亭公园。大门口人山人海,导游去买票竟等了好长时间。这间隙,我到公园西侧的商店里“淘金”,买得早年的开封资料和地图,耳边听着喇叭里提醒游客不要从票贩手里买门票的广播,算是不使一寸光阴虚度。谁知买书出来,同伴都已进了公园。

    急急进园内,行道两侧、潘杨二湖的湖心岛上,到处都是摆放的菊花,导游介绍说有十几万盆,真是成了菊花的海洋。有小盆菊成行成片摆放成各种图案,有做成方的圆的各种造型的盆景。有借助各种枯老奇异的树桩,经花工精心设计,菊枝曲里拐弯,成了各种形状的菊树。更有道旁的树上,枝丫经过剪裁,放上菊花,花枝缠绕,花朵绽放,平添了无穷的意趣。

    这里赏花的人,比园门口的更多:男女老少,美丑妍媸,间或还有几个外国人。许多携带照相机、摄像机的在不停地拍照录像,专心致志,顾不得听导游介绍。我游赏景观,也不好听导游讲解,总觉得不如自己看得真切贴己。于是,我或近赏,或远观,不时发出感叹,不管有人听没人听,像是自发感叹为自己。偶尔也停在人多处,听导游介绍开封菊花和开封辉煌的历史:大宋繁盛,东京梦华,清明上河。不觉已从前门到了龙亭。拾级而上,凭高而望,人头攒动,菊海扬波,人行花里,香飘空中。思绪飘荡,上接千载。史书说开封养菊非始于宋,早在唐代就已兴盛。唐代诗人刘禹锡《和令狐相公玩白菊》诗中就有“家家菊尽黄,梁苑独如霜。莹净真琪树,分明对玉堂。仙人披雪氅,素女厌红妆”的佳句。开封不但擅长养菊,而且以罕见的白菊独步天下。可见,唐代开封养菊植菊风俗之盛。到了宋代,开封为一代帝京,乃至成了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。繁华为当时全球之冠。养菊之风更是风行天下。历经金、元、明、清,代代不衰,特别到了明代,开封为周王藩邸  ,文物繁盛,富丽甲天下。今之龙亭便是当年周王府的遗址。那时,上至达官贵人,文人雅士,下至商户百姓,养菊赏菊遗韵不绝。诗人骚客,结社赏菊,饮酒赋诗,成为时尚。明末中州一代名士中牟先贤张林宗犹有赏菊雅好。《祥符县志.隐逸传》载:张民表,字林宗,其先中牟人,居祥符。弱冠举于乡,隐居不仕,工古文辞,以草书名天下。筑圃满植菊,日对吟啸,行事率超岩,有晋人风……..”。张林宗诗集中就有“秋空雁声远,霜高菊蕊开”、“雁苦书难寄,霜深菊未残”等咏菊佳句。

    古人爱菊,以东晋陶渊明为最,他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颇见隐士情怀,成为千古名句。后人便将菊花人格化,称之为“花中隐逸者也”。张林宗喜爱菊,概是仰慕陶渊明之为人,寄托他的人格追求吧。

    下了龙亭,往北很快到了公园北门。此地虽有菊花之设,但数量品位和风韵无法与南部比肩,令人产生虎头蛇尾之感。看来龙亭菊展重点在南不在北也。

    回来路上,人们纷纷议论品评菊展,我则阅读买来的汴京书籍,沉浸在古都名菊的意韵中。而先贤张林宗与菊的雅事,让我闻出浓浓的菊香。

责任编辑:小闫    

文章出处:中牟法院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