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国良,男,1966年1月出生,汉族,中共党员,现为中牟县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调解法官。几十年来,秉持着“我是革命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信条,先后在办公室、执行庭、狼城岗法庭、郑庵法庭、民一庭、审判管理办公室、诉调对接中心工作。无论哪个岗位,他始终恪尽职守、不计得失、默默付出,初心不改,如今已届花甲之年,老骥伏枥,再踏征程,倾心调解工作。
一日军旅 一生战士
时光荏苒,转换的是角色,改变的是容颜,不变的是那颗心。军人生涯,不仅仅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,更将“我是革命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信条深深印刻在心,只要还能干得动,战斗就不止。
执行工作中,他披星戴月、尽心竭力;民事审判工作中,他加班加点、用心尽责;审判管理工作中,他兢兢业业、认真履职;诉调对接工作中,他耐心指导、倾心倾情。
为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和调解前置工作机制,中牟县人民法院近年来陆续抽调数名审判骨干充实、强化诉调对接力量。2018年底,已届花甲之年的他被抽调到诉调对接这支队伍中。干了大半辈子审判的他,再踏征途,常挂嘴边的依然是在审判工作中常常念叨的那句话——“案件只要经了手,那就是责任”。
“调解工作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,为之付出,我无悔”
俗话说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移交到诉调对接中心的案件,有相当一部分是家事纠纷、邻里纠纷。
“啥?告我不赡养?我咋就不赡养啦!咋就成不赡养啊!”中牟县某村刘某的儿子张某在接到调解法官的第一次电话时,气愤填膺,久久无法平静。
2019年5月16日,调解法官袁国良、特邀调解员蔡彬、窦春森、书记员吴跃茹等人一大早就赶到了张某所在的村子。
第一站,他们没有去张某家,而是到村委,找村干部、民调员了解张某一家的情况,听听民调员、村干部的意见。在详细了解情况后,结合刘某诉状所述,袁国良邀请村干部、民调员一起参与到刘某、张某一家的纠纷中。
“我是想养来着,等房分下来了,就让爹娘两个人都搬到新房里,我伺候他俩。现在拆迁安置房也分下来了,是俺娘和俺爹俩人不能放在一块儿,放一块儿就吵,他俩人没法儿呆一块儿,是俺娘非得去俺大姐那住,不是我不养,我这边养俺爹。”
“咱这样,恁爹娘、姐妹咱坐到一块儿,我这边和咱调解法官也去,到恁家,一家人咱好好说说,有些事说开了也就敞亮了,也就不会有啥矛盾了……”袁国良法官慢慢抚平张某的情绪。
“常说老小孩儿,当子女的就把两老当孩儿养就行了,顺着他俩的意,恁娘想住大妞那儿,就让恁姐多操点儿心,恁爹跟着儿住,你就多照应着点儿,恁娘的地,大妞协助着管理,恁娘应分的拆迁补偿款交给大妞替恁娘保管,你隔三差五过去看看恁娘,恁姐妹们隔三差五过来看看恁爹,分养也是养。”袁国良笑呵呵地和张某姐弟妹几人话着家长里短。
调解继续着……
三个多小时过去了,“袁法官放心,你是句句在理,都说到我心里去了,俺姐妹几个就按你说的办。分养归分养,两头勤跑着点儿,当儿女的就算再累也是应该的,俺姐弟妹几个保证把爹娘都给照顾好”。
小家不稳,大家不安。任何一个案件的调解工作,都不能简单的就案论案。就案论案其实很简单,法律怎么规定,法院就怎么处理。可人是有感情的,每一个案件中,当事人之间必然曾因某种关系的存在而建立起或稳定或短暂的情感,否则,就不会产生后续的矛盾纠纷,而想要实现“案结事了”的理想状态,调解工作就还需与当事人讲情,找出矛盾根源,想办法从根儿上化解矛盾。所以,“调解工作需要考虑方方面面,是繁琐的、平凡的,更是伟大的,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。为此,付出再多,我们都不悔!” 袁国良法官一如既往对待着诉讼对接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