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学园地 -> 法官札记

割麦

  发布时间:2023-06-06 10:24:55


王学忠,中共党员,现任中牟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,多次荣立二等功、三等功。2016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《天平奖章》荣誉称号。

如果有人问:你见过镰刀吗?答案一定是肯定的,因为党旗的图案是由镰刀和锤头构成的;如果再问:你用镰刀割过麦子吗?估计九零后、零零后出生的年轻人的答案是否定的。作为六零后,今天就讲一讲割麦子的故事。

时间转眼又到了六月。酷暑未至,阴雨先行,一连几天的阴雨天气,却阻止不了时令的变化。每年这个时节,中原大地就该收麦子了。

四十年前,我在老家割过麦子。回想割麦子的经历,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峥嵘的岁月,眼前不由得浮现出滚滚的麦浪,思绪像长了翅膀回到了当年汗流浃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,把时光拉回了家乡的麦田。

这段时间又抢收又抢种,时间不等人,是“双抢”季节。农民形象地称这样的季节是“焦麦炸豆儿”,既是农民收获的季节,也是播下希望的季节,当然也是最忙的季节。

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党中央及时调整土地承包政策,实行了联产承包制,把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、耕牛、农具分配给农户,让农民自主经营。这一举措一石激起千层浪,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中国大地处处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新气象,掀起了勤劳致富的新高潮。

那时,我国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,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,广大农村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收割机,割麦子主要靠双手,使用镰刀这种原始工具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,麦子来不及收割,就会发霉,很可能就要吃“捂麦”(发霉的麦子),一年的劳动果实就会付诸东流。

我当时年纪尚小,但为了能够及时收割劳动果实,也会加入到割麦子的大军,为家庭尽一点绵薄之力。到了麦田,跟着大人有样学样。首先要向麦子行鞠躬礼以示对劳动成果的敬畏,虔诚地弯腰九十度或者蹲到地上,右手持镰,左手随着右手的移动顺势拢起一把麦子,把镰刀伸到离自己一米左右的地面,顺着麦根儿用力向后一拉,一把麦子就成功收割下来。左手随之把割下的麦子放到地上,齐刷刷排列整齐便于装车。左脚向前跨步,右脚紧紧跟上,整个过程就是这个动作的不断重复。小孩可以把一垄,大人可以把两三垄,这主要由地身的长短来决定。

割麦子既是一项体力活,也是一项技术活。所谓体力活,就是麦农无论刮风下雨,无论严寒酷暑,无论汗流浃背,无论腰酸背痛,都要面向黄土背朝天,咬紧牙关一直坚持割下去,直到割完为止。在割麦子的时候,麦芒是麦子的防御武器,看到主人的到来会主动表达问候,想扎进你的怀中给你一个拥抱。虽然你不情愿,但也没有办法,身上胳膊上会被麦芒刺的红肿发痒。稚嫩的双手在镰刀麦秆的折磨下会出现血泡,但你不能退缩,必须迎难而上,直到把血泡磨破。血泡看你如此执着,只好乖乖地离你而去,并向你的双手赠送一层老茧作为奖励。有了这层老茧,双手就像带上了一副盔甲,以后再也不会磨出血泡了。所谓技术活,就是首先要把镰刀磨快,趁早下地,割麦子的时候,要弯腰、出镰、收手、放麦动作连贯,一气呵成,而不能拖泥带水,一步一歇,慢慢腾腾,像大家闺秀。好的麦农,一天可以割掉两三亩麦子,而新手一天割半亩就算及格。

十点钟已过,日头像一个吐着火焰的怪物,向大地喷射出热浪,发出一天中最炎热的光芒,试图吓退在地干活的人群。这个时候,只有长年累月跟地球打交道的老农,他们根本不惧怕这些热浪,甚至脱掉上衣,光着脊背,向太阳发出挑战,任由日头把光焦对准他们。这些老农的脊背上只是透出一层油光黑亮的底色,像一面反射镜一样把热辣辣的阳光反射回去。太阳见到这些农民,也被他们的勤劳坚韧精神所折服,只能甘拜下风,不敢和老农对视,并羞怯地把身躯躲进云层里,挥一挥衣袖带来一片云彩吹起一阵凉风,算是向劳动人民的道歉并表示致敬。

望着他们黑黝黝的背影,就像一个个身披铠甲的战士,镰刀成了他们的武器,麦子成了他们的战俘,汗水成了他们的桑拿浴,土地成了他们坚强后盾,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安泰只要脚踏大地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,永远不可战胜。冰冻千尺,非一日之寒。农民们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,看着他们在麦田娴熟的动作,我想到这就是中国人的“脊梁”。正是有了中国人这些“脊梁”,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
麦收季节,体力消耗大,也是每家的伙食最好的时候。每个家庭都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出来,做上一顿鸡蛋卤捞面条,配上蒜汁,就算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佳肴了。到了晚上,有时还会买些散装啤酒,打开黑白电视机,感觉就像当年欧阳修在醉翁亭纳凉畅饮,好不惬意,也是一天之中最难得的美好时刻。

割完麦子后,还要用人力架子车或者牛车把麦子拉到麦场(碾麦子的地方,把一块空地平整压实就成了麦场)。早上,要把麦子摊开晒一晒,等麦子晒干了,就牵出老牛,让老牛拉着石磙(用大石头凿出圆柱形的石碾子)在麦子上转着圈碾麦子。主人不停地发出指令,老牛很听话的跟随着主人的口号不停的转圈,主人偶尔在空中甩起一个响鞭儿,惊飞了附近树上的小鸟。但主人对老牛的感情非常深厚,早把老牛看成了家庭的一员,根本不会打在牛的身上。老牛也心领神会,把麦子碾的又快又好。在碾的过程中,还有不停的翻动,等把麦子脱粒完毕,就要用木杈(长柄三齿的农具)把麦秸挑起,把带麦糠的麦籽笼在一起,这样,整个碾场就结束了。

接下来就是扬场,扬场的时候要会看风向,用木锨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麦子高高抛起,顺势在空中化成一道美丽的弧线,落下的时候,借助于风力,可以把麦子和麦糠分开。因为麦糠轻,麦籽重,麦籽和麦糠就会落到不同的地方。随着一锨一锨不停的挥动,看着这些劳动果实,老农的身体在流汗,脸上却是笑容满面。麦籽像一个个淘气的娃娃在地上撒泼打滚,最后堆积在一起,等待主人把它们用布袋扛回家。看着一年的收成,人们似乎忘记了劳作的辛苦,大人们开始盘算着该向国家交售多少公粮,留下多少种子,留下多少口粮,剩下多少换成钱买油盐酱醋,来度过一年的光景。

鞠一把麦籽慢慢从手指间流出,像一道瀑布轻轻地撞击到自己的脚面,像一个个钢镚发出“哗哗”的声响,像一股暖流从心间划过,体验的的收获,感受的是幸福,心中感念大地的馈赠,心中充满对大地的敬畏。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绅的《悯农》: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有过割麦经历的人,对这首诗一定会深有感触,他们再也不会浪费粮食。因为他们知道,这一粒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,都是农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,千辛万苦,来之不易。有时候,看到有人浪费粮食,我的心情都会很沉重,真想把他们拉到“只有河南”让他们用镰刀去割麦子,体验体验劳动的艰辛。

割麦虽然辛苦,但苦中有乐,可以锻炼人的意志,提升人的斗志,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,体验劳动的快乐,懂得农民的不易,使人受益匪浅。

1985年,我顺利地考进了中牟县人民法院。每到麦收季节,法院都会组织干警下乡为农村“五保户”割麦子。我们乘车下乡,每人发一顶草帽,一把镰刀,头顶烈日来到偏僻的乡村,在当地村干部的指认下,开始了一天的收割。农村老大娘步履蹒跚地为我们送来了开水,发自内心地说着感谢的话语,人民法院的“人民”二字得以充分的体现,党群干群关系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升华。虽然苦点累点,当看到“五保户”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,我们也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十分欣慰。每当风儿吹过,在被晚霞氤氲得一片橙红的田野上,风儿轻轻地浮动着草尖,夏虫在草丛中轻轻地歌唱,池塘里蛙声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,好一派田野风光。

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,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,农业现代化在农村遍地开花,用镰刀割麦子这种原始收割方式已经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从播种到收割,已全部实现了现代化。每到麦收季节,一辆辆大型收割机从高速路鱼贯而下,麦田就是收割机的战场,随着机器的轰鸣,收割机就像一个巨兽,把一排排麦子吞下,就像变魔术一般吐出了麦籽,老百姓再也不用为割麦,运麦、晒麦、碾麦、扬麦发愁了。

作为一名员额法官,执法办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。如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法官?如何把自己承办的案件办好?如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?如何做到调判结合调解优先?如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纠纷?是长时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。回想当年割麦子的场景,我忽发联想。这一望无际的麦田,多像是每年受理的几万起案件。法官多像一个麦农,手持的是公平正义的镰刀,收割的是人民满意的种子,结出的是胜败皆明成果,流下的是对党忠诚的汗水。

现在的牟法人,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,正以当年割麦子的精神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。这个目标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,永远在路上。
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我们不能忘记当年割麦子的岁月!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